暑假生活
小学期结束以后,是一段清闲的时光,而我正想趁此机会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。班里有同学邀请我参加ICPC,我参加了preseason training,在数场比赛后我清醒地意识到相比群里其他队爷,我的水平非常有限,遂犹豫是否返校参加选拔。我权衡再三,还是不愿舍弃在家躺平的暑假时光,学期中停课备赛也是我难以接受的。适逢老师邀请我进组打工,我便借机脱身了。后来那位同学如愿拿到了ICPC Regional的金牌,令人艳羡。回过头看,倘若当时我义无反顾地参加ICPC,或许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,然而鉴于这一学期的灾难式的学习压力,放弃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暑假末期,我提前十几天返校做迎新志愿者,以弥补网课学期可怜的素拓分数(事实上效果并不显著)。闲暇的时间正好做一些预习工作,赶在开学前刚好看完了大学物理,概率统计和信号与系统。此时的我满怀信心,对未来的学习进度仿佛胸有成竹,丝毫没有意识到形势之严峻。
线上与线下
经过上半年上海疫情的风波,大家都期待着回归正常的线下生活。然而现实总是离奇的,开学后上课的第一天就出现了感染者,线下教学未能撑满两节课就退回了线上。楼栋的封控一波接着一波,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吃上免费盒饭。长达六周的线上生活之后,终于回归了线下教学,但好景不长,一个月内疫情卷土重来,线上线下的同时进行使生活节奏愈发忙乱。又是两周之后,防疫口径发生重大转变,事实放开使疫情迅速在高校内蔓延,当我得知室友感染之后便火速逃离归家,尽管如此,生一场病已经难以避免。对于当下的人来说,这不过是一件必经的小事罢了。
一些成就感
学期的前几周,我奔忙于各种评优事项,填了不少测评和申请表,最终也如愿拿到了一些奖学金。虽然数额不算很大,但累积起来已经可以cover一年的生活费。电院各个专业名列前茅者中不乏致远工科同学的身影,也正是看到国家奖学金名单的时候,我意识到很多大佬一直隐藏在我身边。在学科营辅导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在我看来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,我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,看到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大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展现杰出的才能。这些都是成就感的来源,鼓励着我更加积极地学习和生活。成就纪念过往的荣光,而我面向未知和远方。
学习、学习、还是学习
如果说大一的课程学习是负重前行,那么大二上的学习必然是在泥沼中阴暗地爬行。同样是30+学分,这一学期的课程难度和任务压力远远超出我的预期,让我时常感到狼狈不堪。各种作业和实验纷至沓来,我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它们。有些课程的作业时常需要倾注一整天或者数天的努力,然而在完成之前,另一项作业又发布了,于是任务越积越多,负担也愈发沉重。此外,有些课程本身难度较高,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,例如繁琐复杂的模电被压缩在2学时的课程中,课后却必须花费超过4学时的时间去重新理解。
在这个学期,不同课程的学习体验产生了显著的差异。以张宇昊和陶表帅两位老师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为例,这门课程对于证明严谨性和英文水平的要求较高,在编程任务中也有严格的代码查重,但是由于课程重要性强,老师讲解水平较高,助教也都非常负责,大家普遍掌握程度较高,好评如潮。反观信号与系统等课程,上课讲解效率低下,对于课后作业缺乏良好的指导,导致大家难以掌握扎实,怨声载道。
纵观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,仿佛置身漫长的黑暗隧道,在望不到尽头的恐惧中匍匐前行,又被沉重的枷锁缚住手脚,长期不得挣脱。这种痛苦源于不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,作为学生如蝼蚁般无力改变。我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坚定的毅力最终坚持下来,可那些普通而无助的人又该如何呢?
考试周
由于平时巨大的课程难度和任务量,即使临近考试周,大家手头仍有大量作业尚未完成,期末复习更是天方夜谭。得益于尽早完成任务的策略和前几周不懈的努力,我腾出了宝贵的一周提前进行复习。期间,我发现了大量的知识漏洞,并通过反复看书刷题来弥补,这一周的复习对部分课程的成绩至关重要。
总结来说,这一学期的考试有放水现象,平均分相较往年偏高。我对自己的成绩比较满意,其中大学物理和模拟电子技术的高分算是预料之外,计算机体系结构勉强90分不太满意,一方面是课程设计存在问题,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,另一方面在复习时忽视了对基本计算题型的训练。考虑到身体健康和时间安排,我申请了信号与系统的缓考,需要在寒假里做相应的复习和练习。
年终总结
我在自己2022年度总结的文案里写道:
过去的一年里,几乎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,当初信誓旦旦要做的事情,满怀期许想学的知识,都在生活的一团乱麻中抛之脑后。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在闲暇之余探索一些专业知识,亦或是出去逛逛,让自己的生活显得不那么无聊,然而现实是极度的忙碌和频繁的封控,以至于热情终于被消磨殆尽。不可否认,这一年对我的影响是极大的,它迫使我不断地观察和思考,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我对世界的理解。闻媛老师的《经济与社会伦理》让我印象深刻,它让我深入地思考社会运作的合理性,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应当的认知,建立稳定的伦理思维。
几个月来,我自囚于课程的一亩三分地难以脱身,为完成作业疲于奔命的狼狈真有几分抱薪救火的意味。我总是追求完满,却又太在意得失,囿于寻求局部的最优解,反而缺少了一以贯之的追求。我竭尽全力,究竟想要什么,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。
新的开始
历史的进程呼啸而过,太多老人没有挺过那个寒冬,我坐在书桌前,早已听惯了白事的唢呐声,以至于有几分麻木。当春寒料峭时,我重新踏进校门,已是另一番图景,宽阔的道路上再没有人掩面而行,疾病像是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一般,只剩下宁静和安详。我隐隐感觉到一切都要归于寻常了,但21年入学的我其实并不知道何谓寻常,反而多了一些不安。开学的第一节课是俞凯老师的《智能语音识别》,上课铃响时教室里几乎是座无虚席,给人一种久违的紧迫感,把网课时期的慵懒和懈怠一扫而空。这是新学期的伊始,也是大学阶段一个全新的开始。
清闲的时光
学期的前几周,是在清闲中度过的,没有太多数学和物理课程的作业压力,也没有太高的课程难度,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时常在傍晚出门散步,或是在周末和室友去校外改善伙食,潮汕汤面的海鲜汤面,御陕坊的油泼扯面,还有海宁煲和东记水饺,都称得上物美价廉。我开始读手边的CSAPP,并惊叹于它的包罗万象,从《程序设计》《计算机体系结构》到《操作系统》《计算机网络》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,无愧于作为一本顶级的自学指南。与此同时,我的CET6意外地拿到了600多分,这必须归功于试点班的培养模式,倘若没有江波老师全英文授课的《线性优化与凸优化》,我的听力大概会维持在高中毕业时的水准。舒适的生活节奏令人沉湎,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是短暂的,一旦各种作业布置下来,就会回归写代码赶报告的状态。
谈谈大作业
临近期末的压力,80%来源于各门课程的大作业,剩下20%是小作业。
各种大作业的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难度适中,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,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解,有些过于简单,陈陈相因,是卷报告页数的高发地,有些难度过大,不知所云,与课程内容严重脱节,和造火箭并无二致。《深度学习》的作业设计便是一个表率,从回归到分类,从CNN到RNN,最终实现一个拼图任务,由浅入深,真正体现了张量变换的艺术。相比之下,《机器学习》和《智能语音识别》的大作业可谓折磨,前者是因为任务设计缺乏深思熟虑,低估了完整复现传统算法的难度,后者则是缺乏详尽的指导文档,对基础薄弱者极度不友好。对习惯于赶deadline的同学而言,学期的最后几周无疑是噩梦,甚至还要在考试周抽出时间在超算上排队完成LVCSR实验。然而,大作业扎堆的问题并没有给我造成困扰,我坚持任务提前的策略,提前一周完成了所有任务,于是我能够产出质量更高的内容,甚至有极其充裕的时间复习备考。
回顾这一学期的各门课程,我不得不承认多数课程的质量相当高,诸如《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》《随机过程》都能让人感觉到作业设计的用心之处,但并非所有老师都愿意在教学上投入大量精力,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这也无可厚非。
又逢期末
“随机过程随机过,量子力学量力学”,尽管已是身经百战,期末考试的压迫感依旧十足。好在时间充裕,我便把王先智老师的PPT完整地看了一遍,再做试卷时倒也不是那么困难了,大概是老师们情知在工科开设《量子力学》有些为难学生,有意宽松给分,互相给一个台阶下罢了。《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》和《随机过程》的难度相比往年显著提升,这当然在预料之内,但由于老师善于捞人,给分并没有变差,唯有《机器学习》由于繁重的任务和苛刻的给分饱受抨击。
更有意思的是3学分的毛概被推上风口浪尖,由于不同教学班的均分存在显著差异,竟有同学致信教务处严查给分高的老师。诚然,利己主义者随处可见,但这种魔怔于学积分的心态着实令人感到可悲,有些人或许时至今日还没能明白“选择大于努力”这个浅显的道理。写到这里我不免要赞美北老师,他让我第一次发现红课也可以如此生动充实,而非令人昏昏欲睡的,我们的高等教育正是需要这类老师,把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作为己任。
总而言之,这个期末还算令人满意,毕竟大多数课程都拿到了满绩,这应当归功于老师和我的共同努力。
写在最后
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,只有在看见新生军训的时候,我才会想起自己要成为大三老狗了。这一年中,我接触了很多新知,认识了很多大佬,实验室的实习也逐渐走上正轨。更多的选择摆在了我的面前,迫使我反复权衡,以免走错任何一步。无数令人不安的消息萦绕在耳畔,遮住了前路的微光,这个世界会好吗?我并不知道答案,我只能在黑暗中提灯探行,企图找到那一条属于我自己的幽径。